內容簡介
在照片中,慈禧太后單手執小鏡,另一手則正將長柄花插進髮中。慈禧若有所思的臉籠罩在右上方戲劇性的照明中,並往她左手小鏡子的方向傾斜。然而她真正凝視,卻微妙但明確地自鏡面移開,朝向照片框架外某個無法辨認的低點。
本研究以慈禧迷途的凝視做為出發點,思考中國三個不同歷史時刻的視覺論述:十九世紀清末、二十世紀中現代時期,以及當代。每個年代都標誌著不同的主流視覺模式──鏡像、觀看、屏幕投射──但同時,這些歷史斷代所反映的卻又並非一個平順、單向的時間運行,而是深陷於複雜的回溯與預期之間、內觀自省與期望投射的結果。
本書的重點並非視覺影像本身,而是視覺如何被感知與想像,以及這對性別主體形構又具有何種意義。本研究主要透過敘事小說,藉由閱讀具有代表性的十九到二十世紀作品,從李汝珍(《鏡花緣》作者)、陳森(《品花寶鑑》作者)、張愛玲、金庸、高行健、王朔、李永平、朱天文等文本中的視覺譬喻,藉以思考認同與主體形構,特別是性別認同的構成與爭議。
本書分為三大部分。
第一部分由慈禧的攬鏡自照出發,檢視十九世紀對反身性與內省性的視覺譬喻。
第二部分圍繞著攝影者的凝視,以思考二十世紀中的觀看、觀眾,與視覺擬真等議題。
第三部分由慈禧的三折屏風出發,將其視為一種透鏡,藉以觀察二十世紀晚期視覺意象經常成為投射認同的場域的現象。
透過攝影、電影、西方藝術,甚至傳統的中國「圖鑑」等媒介,探討凝視的邏輯,特別是經常與性別建構與欲望言說相連結的凝視。觀察這個凝視的「裸觀」,不僅能讓我們反省中國現代性的發展,更藉著強調在前現代、現代、與後現代中視覺邏輯的連續性,或能意外瞥見傳統對中國現代性之理解的「倒影」。
作者簡介
譯者介紹
趙瑞安
杜克大學文學系博士候選人,專攻酷兒理論、女性主義理論、東亞研究、以及二十世紀中期英文文學。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跨性別同性戀文學與日本BL文化的關係。
目錄
引言:漫遊的凝視
第一部:鏡像
第一章:鏡像與視覺的邊界
第二章:李汝珍與笑猿
第三章:陳森與性別貨幣
第二部:觀看
第四章:無名氏與圖像戀物
第五章:金庸與圖解民族主義
第六章:張愛玲與相片懷舊
第三部:屏幕投射
第七章:李永平與鏡像地圖
第八章:高行健與母親的相片
第九章:王朔與歷史肖像
第十章:朱天文與電影陰影
參考書目
內容試閱
第六章:張愛玲與相片懷舊
照片拍得很清晰,而且一望而知是實地拍攝的。第一張就使人看了觸目驚心,是一個半裸的女人被綑綁在一棵樹上,一個淡黃頭髮的青年兵士叉著腰站在旁邊看著, 另一個兵士俯身拾取樹枝堆在那女人腳邊,顯然是腰放火燒死她。
──張愛玲,《赤地之戀》
張愛玲的《赤地之戀》一向被認為是反共作品。書中一段描寫在上海報社工作的主角劉荃接到一份工作,內容是修改一張相片,把其中金髮女人被納粹士兵侵犯的圖像修改成韓國女性與美軍,好宣傳韓戰期間美軍的惡劣行徑。 劉荃一開始檢視這張相片時,認為它「一望便知是實地拍攝的」。這張相片的真實氛圍,正是它之所以能成為騙局的主因,使相片成為政治宣傳的「縫合點」,將民族主義嫁接上去。而在小說中,劉荃被告知他的任務並非去推翻相片的真實性,反而是對其真實性的重新肯定,因為美國暴行的「本質」早已廣為人知,需要的只是修改照片以提供具體物證而已。
相片的可偽造性,突顯了攝影本質的不確定性。雖然一般咸認攝影是典型、直觀的摹仿媒介,實際上,它的摹仿能力所倚賴的再現手法卻是隨機、甚至武斷的,藉以創造栩栩如生的幻覺。相片的生成,是靠光線在感光紙上製造的反應,但由此而得出的影像,相對於我們實際用肉眼觀察事件時所見,頂多只是一種非常粗糙的模擬。如同約翰.塔格(John Tagg)在討論相關脈絡時說過的:「我們必須知道,每張相片都是極特定、極關鍵的扭曲的結果,而這讓相片與固有現實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。」 然而同時,這場騙局似乎又強化了劉荃對攝影的「真實性」的信念。而這份派給劉荃的工作,也諷刺地預示了他的命運──他後來參加韓戰,被美軍俘虜後,又以間諜的身分回到中國,也就是說,他成了一個「假貨」。劉荃最後以反共間諜的身分為美國工作,這點也映照出張愛玲自己的狀況:她也是受美國情報單位指派,才寫出《赤地之戀》這部明顯反共的作品。這一連串的置換──從相片到劉荃、再到張愛玲自己──顯示張愛玲將她自己看做相片的置換,而這張相片的真實性,竟是透過它可以「偽造」一事來得到證明。
從相片到劉荃、再到張愛玲的政治顛倒逆轉,突顯了張愛玲自己對攝影寫實與視覺再現的矛盾態度。本章接下來將討論張愛玲的幾篇早期作品,關注這些文章如何呈現內化特定視覺感知方式的過程,以及這些議題如何影響她的自傳性照片文集《對照記:看老照相簿》。這本圖文集在她過世前一年才出版,書中引用照片、並加上評語,以此回顧張的一生,更據以預示她逝世後將如何被記得。
流動的監禁
流動的監禁。在靜止的車廂內,看著靜止事物飛過。究竟發生了什麼?火車內外,萬物俱寂…..在內與外的靜止之間有什麼被翻轉了。車窗與鐵軌,如同鋒利的刀刃般替換了兩種靜止。
──米歇爾.德瑟鐸,《日常生活實踐》
張愛玲於1920年出生於上海,1952年離開中國,先遷到香港,1955年又搬到加州,其後便在此定居至1995年,也是她過世的那一年。她現今的知名度乃建立在少數知名作品上,這些文本皆關注細微表象、歷史感情豐沛、並展現了她對女性難以定義的複雜態度。 張愛玲又是一位雙語作家,她有數篇散文小說皆以英語寫就,另外,她亦曾將自己的作品譯成英文或中文。張愛玲在其他層面上也算是「雙語」──例如她在「文學」與電影劇本創作的「視覺」書寫間的優游自如。在她人生末尾,她成了某種傳奇人物;因她深居簡出,甚至曾有小報記者去翻她的垃圾,盼能找到蛛絲馬跡來滿足她的書迷們。 然而正如記者企圖藉日常廢棄物來拼湊出她...